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在多项标志性成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总基调指引下,2022年我国全年原油产量2.04亿吨,时隔六年重上两亿吨。同时,天然气产量约2200亿立方米,年增产量连续六年超百亿立方米。原油产量时隔六年重回两亿吨国家能源局此次发布的十大标志性成果分别是:原油产量时隔六年重返两亿吨;天然气连续六年超百亿立方米增产;深地工程推动超深层油气实现新突破;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助推海洋强国建设;页岩油加快发展成为原油稳产生力军;页岩气持续快速上产实现跨越式发展;长庆油田建成首个500亿方战略大气区;油气勘探开发助力“双碳”目标,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年注入二氧化碳超过100万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利器——“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显著提升钻井自动化水平;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利器——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石油方面获悉,除两个深海项目外,其他均由中国石油主要参与或主导推动。随着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推进,我国原油产量在2022年产量达到2.04亿吨,时隔六年重上两亿吨。其中,大庆油田连续8年实现3000万吨稳产,胜利油田连续6年稳产2340万吨以上,发挥我国原油稳产“压舱石”作用。新盆地实现新突破,河套盆地巴彦油田快速发现、快速建产,三年探明地质储量2.6亿吨,高效建成年产百万吨油田。中国石油油气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原油产量10500万吨、天然气产量145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的52%、66%。其中,长庆油田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管网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枢纽,多年来持续加快天然气业务发展,已落实苏里格、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等3个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连续14年保持国内第一大产气区。2022年,长庆油田积极推进新层系、新领域勘探,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600亿立方米,加快致密气开发,抓好老油田稳产压舱石,努力打造低渗透及非常规气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天然气增储上产基础进一步稳固。苏里格气田作为全国陆上最大整装气田,2022年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助力长庆油田天然气产量达507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近1/4,全面建成国内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此外,深地工程推动超深层油气实现新突破,让原油勘探开发能够走得更深、更远。其中,塔里木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超深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具有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特点,通过创新建立断裂控储成藏地质理论,强化工程技术攻关,高效建成富满、顺北等大型油气田,突破超深层效益勘探开发极限。此外,富满油田(埋深7500~8500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812亿方。2022年,富东1井奥陶系断控高能滩勘探获重大突破,试获日产气40.5万立方米。全年油气产量达到328万吨,成为我国深地领域上产速度最快油田。同时,非常规原油开发正成为原油稳产生力军。通过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不断完善配套技术工艺,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建成百万吨级页岩油产区,大庆古龙、胜利济阳不断扩大页岩油建产规模。2022年页岩油产量突破300万吨,是2018年的3.8倍。天然气连续六年超百亿方增产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正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角色。记者注意到,2022年我国持续加大新气田勘探开发力度,坐稳常规天然气主体地位,推动非常规气快速上产,天然气产量约2200亿立方米,年增产量连续六年超百亿立方米。其中,苏里格气田突出技术创新,强化效益建产,推进高质量二次加快发展,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安岳气田持续推进滚动勘探开发,大型碳酸盐岩气田持续保持150亿立方米稳产;普光、元坝气田持续加强剩余气精细描述、精细挖潜、加密调整和滚动建产,加大气井控水治水、分类治理和优化配产,保持100亿立方米稳产;博孜-大北气田升级超深层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加强大斜度井、水平井提速和规模应用,产量增至67亿立方米。海上通过深化气藏研究和精细生产管理,推进老气田调整挖潜、低效井措施治理和新气田快速建产,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200亿立方米。此外,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增储上产,我国非常规气产量在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页岩气做好中深层稳产,加快深层上产,推进新层系勘探。深地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在页岩气开发方面,不断深化页岩气成藏和富集理论,创新发展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改造技术、复杂山地工厂化作业技术等关键工程技术,大幅提升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推动页岩气跨越式发展。2022年页岩气产量达到240亿立方米,较2018年增加122%。2022年,川南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和吴家坪组页岩气新层系新领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四川盆地页岩气规模增储新阵地,探明了深层整装綦江页岩气田。涪陵、长宁-威远和昭通国家级海相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通过采取多层立体开发模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其中涪陵焦石坝区块两层立体开发调整采收率从12.6%提高到23.3%,实现了采收率整体翻番,三层立体开发评价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加强精细管理控制老井递减,井间加密、重复压裂等精准施策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拓展评价长宁北部常压区、威远次核心区以夯实稳产基础,努力保持中深层页岩气产量规模稳定,泸州、威荣、渝西等深层页岩气建产工程全面展开。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为我国推动油气增产提供源源动力。记者注意到,自动化钻机是油气勘探开发提速提效重大核心装备,在国内尚没有一键操控等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突破了多设备联动协同控制等技术瓶颈,首创了具有并联作业模式的独立建立根系统,突破了虚拟重构、视觉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智能安全管控系统,建立了钻机在线监测与远程运维平台,实现了“流程自动化、作业少人化、操控一键化”。据悉,钻机在四川长宁-威远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完钻2口水平井、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完钻11口水平井,进尺超过5万米,实现了关键工艺流程全自动化,井口、二层台等高危作业区域无人值守。建立根、甩钻具与钻进同步进行,显著提升作业时效。井队人员配置减少1/3,劳动强度降低90%。中国石油方面表示,“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成功研制应用,进一步夯实油气增储上产资源基础和核心技术优势,为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筑牢根基。此外,在通向海洋强国的道路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同样重要。2022年,我国水下自主油气开发技术体系与装备制造取得重大突破,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等水平,首个采用自主设计、自主研制的国产化水下生产系统在我国南海东方1-1气田东南区乐东块成功使用,实现了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关键国产化核心装备从“0”到“1”的突破。攻克了南海深水水下油气田自主开发设计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水下采油树、水下控制系统、水下多功能管汇、水下井口4大关键核心装备及13类首台套水下设备,整套水下生产系统设计水深500米(部分设备实现1500米水深),示范产品全部取得业界权威第三方认证,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体系。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核心技术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了深水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关键设备自主设计。在持续加大勘探开发的同时,实现碳中和是需要考量的关键因素。记者注意到,CCUS是全球公认的主要碳减排手段。目前,我国CCUS理论技术攻关与现场试验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和重大进展,工程技术基本实现全流程配套,正从理论技术、现场试验、工业应用等方面,加速推进CCUS全产业链发展。2022年,我国CCUS年注入二氧化碳超过100万吨,推动油气全产业链CCUS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中国石油CCUS项目多点开花,在吉林、长庆、新疆等油田加大实施力度,注气能力明显提升,二氧化碳年注入量突破100万吨,产油30万吨。中国石化构建“捕集-运输-注入-采出-监测”全链条技术系列,推动“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加快建设,累计捕集35.3万吨、注入35.2万吨,启动首个百公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中国海油完成国内海上首个百万吨级恩平15-1 CCS示范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与安装调试,启动全球首个海上千万吨级大亚湾区CCS/CCUS集群示范项目研究工作。延长石油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6.6万吨。 中国企业投资协会、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能源网共同举办的--> “2017(第十三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暨'我能'创新火炬奖颁奖典礼”--> http://www.china5e.com/subject/show_1061.html-->02-0
近日,桂平市翰苑化工有限公司废旧轮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生态环境部门获得受理。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环保投资约150万元。项目位于贵州省桂平市龙门工业区,占地面积7.59万平方米。建设轮胎硫化橡胶粉生产线8条,主要建设生产厂房、综合楼、宿舍等辅助工程,布袋除尘器、危险废物暂存间等环保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处理废旧轮胎10万吨。02-0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生产工艺复杂、环保要求严格,单套装置实现大规模生产制造及产品质量提升的难度较高。为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供应及纯度提升的需求,万华化学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工艺优化,实现了单套30万吨/年TDI工业化生产,产品质量及环保水平达到行业一流。为更好的满足下游客户需求,万华化学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通过高效反应技术的开发、关键参数的优化调整和精准控制,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副产物和杂质的生成。同时,针对反应中产生的杂质,逐一研究每种组分对下游生产应用的影响,自主开发TDI产品精制技术对溶剂、轻、重组分及微量杂质进行有效脱除,大大提升了TDI产品质量,产品纯度提升并稳定在99.98%,水解氯、酸度等指标均大幅降低,整体质量远高于国家产品标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纯度99.98%的TDI产品广泛应用于软体家居及高端涂料行业,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在海绵行业,高纯度、低水解氯的TDI,与含活泼氢化合物分子的反应效率更优,制得的海绵制品泡孔结构细腻,手感更柔顺,用户舒适度显著提升。在高端涂料固化剂行业,高纯度TDI产品的显色杂质及游离成分显著降低,制备出的固化剂色号更低、颜色更浅、挥发物少,使涂料产品外观优异、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反应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下游客户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催化剂用量,助力下游行业降本提效、产业升级。文章来源:万华化学02-0
1月31日,《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记者获悉,该条例从创业扶持、市场开拓、财税支持、融资促进等方面明确了各方主体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举措和责任,已于1月16日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一级巡视员尹林在发布会上表示,条例的制定和落实,是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中小微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尹林介绍,为健全创业扶持体系,激发创业活力,条例首次体系化规定了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和创业教育等扶持措施,并将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等政策予以固化提升。条例还完善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条例中明确推动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规定省专精特新产业领域目录应当重点培育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区域性股权市场应设立专精特新板。此外条例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研发机构、异地人才使用等方面规定具体举措,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微企业的一大难题。为纾解融资困难,条例要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和有关基金,明确支持企业发展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向中小微企业倾斜;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贷激励机制,运用风险补偿、增信、贴息等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条例还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融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 在数字联通万物时代,数字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意义愈发重要。此次条例中明确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产业大脑、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同时要求该省有关部门构建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固链数字化协同机制,聚焦重点产业链,推进多跨协同业务场景建设。02-0
专业可靠
国有企业背景,专业可靠,值得信赖。多年来一直立足化工行业,致力于建立化工行业大生态圈平台,为广大化工企业的战略决策、生产经营提供差异化服务,帮助化工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创新服务
国内提供从资讯、大数据、生意社交、业务推广、交易及供应链,乃至政府监管等全方位服务的大型综合性化工行业平台。
以广大化工从业者作为重要的服务主体,提供多种创新服务,帮助化工同行快速拓展自己的生意圈子。
海量数据
从政府部门、行业市场、上下游厂家、第三方权威机构汇集国内外化工市场资讯、价格行情、产能产量、进出口、船期动态等行业数据,每日滚动更新过万条,历史数据量超过千万!帮助您快速掌握市场动态,把握市场先机。
智能应用
应用基于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市场行情预测,帮助用户制定准确的交易策略。
引入用户行为感知等技术,通过BI+AI的数据挖掘分析,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服务,向用户智能推荐和匹配想要的化工资源。